一、基本情况
(一)物流产业初具规模。2006年,全省社会物流总收入1150亿元,同比增长19%;物流业增加值650亿元,同比增长14%。物流成本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1.6%,比2005年下降0.4个百分点。物流销售收入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35 %,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9.9%。
(二)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全省从事物流的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200多家。一批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通过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向现代物流发展,已成为全省物流市场的骨干力量。一批全国较为知名的物流企业和外资大型物流企业在成都设立办事机构、分公司,物流网点逐步延伸至全省主要城市。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各种服务模式的物流企业,构成了各具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五粮液”安吉物流、“二重”万路运业、四川“东方”物流、四川中邮物流、“长虹”物流等一批大中型物流企业迅速扩张。五粮液“安吉”、四川“东方”、四川中邮物流,3家企业进入全国100强物流企业行列。2006年,我省有6家企业获得“国家A级物流企业”的评估确认,在物流企业的标准化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这6家A级物流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为2.1亿元,平均营业收入总额4.65亿元,其中物流营业收入1.84亿元,成为引领我省物流业发展的领军企业。6家企业分别是:获得“国家AAA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的“四川东方物流有限公司”、“四川宜宾五粮液安吉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铁路实业总公司”;获得“国家AA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的“四川宏盛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二局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国家AAA级”运输型物流企业的“德阳二重集团万路运业有限责任公司”
(三)物流人才培育加快。目前,全省大专院校开设物流本科专科专业的院校已超过32所,开设物流本科主要有:西南交大、西南财大、西华大学、成都理工大、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开设物流专科专业的主要有西华大学、成都理工大、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职业认证方面,我省开展的物流职业认证主要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与国家教育自学委员会联合实施的“中国物流职业经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开展的“物流师”以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展的“物流师”等职业资格的认证。除此外,引入了高端的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经理”和“物流经理”职业证书培训考试。
(四)外资物流进入四川物流市场速度加快。外资物流业通过收购、兼并和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在四川抢滩设点,进入物流市场。香港嘉里集团通过收购大通物流,将成都分公司收入麾下;台湾海霸王集团直接投资在成都建设大型冷藏物流基地;在成都,已设立的外资船公司、其他物流公司(办事处)达25家,有马士基、敦豪、英空、UPS、联邦快递、TNT等。2006年,世界物流地产商巨头普洛斯在成都签下大单,拟在成华区和航空港建立仓储物流基地;韩国的中国西部物流中心已设在四川宏盛国际物流基地内;由韩国航空完成的首家国际航空全货机于2007年初通航。有意向在四川合作的如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外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物流企业已完成先期的考察,进入实质性的合作发展期。目前,全省中外合资从事物流的企业超过100家。
(五)物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目前,物流业发展主体上仍以传统的运输、仓储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物流业的发展对解决就业、发展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随着物流业的加快发展,就业增长也较快。2000-2005年,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的就业人数由85.84万人,上升到133.7万人,年均增长9.2%,高于同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平均增长3.4 %的速度近6个百分点。物流相关人员就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7.46%,上升到2005年的9.87%。
二、物流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6年,我省现代物流业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现象突出。虽然近年来我省物流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仍然总量不足。2005年,我省单位面积铁路里程为51.65/万km2,为全国的70.78%;每万人拥有铁路里程为0.29km,为全国的52.72%、西部地区的40.28%。12个公路进出川通道,目前只打通了4个,高速通公路尚未形成区域性网络,公路交通密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航空运输网络和具有层次结构的航道网还不完善,全省还未真正形成铁路、公路以及民航、航运等综合运输体系,交通运输条件较差。高档仓储设施严重短缺,中低档尤其是低档仓储设施过剩,一些落后的仓储设施面临结构调整。不同交通方式之间、交通与仓储设施之间的配套性和兼容性较差,形不成系统。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流运行环节增多,成本增高。
(二)社会物流依然粗放。一方面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影响,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还需要不断完善。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造成物流效率低下,现有资源利用不足,社会物流依然粗放。
物流粗放也明显地表现在物流市场不成熟。全省物流外包业务绝大多数还只是集中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一些新兴的物流业务外包比重很低。物流企业一哄而上,而且绝大多数都涌向运输领域,造成我省运输能力,特别公路运输能力极为分散,恶性竞争,导致运价过低,超载超限现象严重。
(三)物流市场秩序混乱。物流市场处于基本无序状态,物流企业标准化不能得到有效推进,进入门坎极低,逃单现象时有发生,物流市场信用受到严重威胁。在竞争无序的状态中,大企业竞争不过小门店,规范企业竞争不赢不规范企业。
(四)缺少物流信息平台。目前物流信息的获取主要靠传统的关系和人际交往,由此造成物流成本上升,供求双方的交易渠道狭窄、单一,社会运力和设施浪费,社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我省的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每年有近260亿元的利润被成本吞噬。
(五)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当前,全省物流总体水平偏低,既存在物流技术与装备水平落后的“硬约束”,更有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的“软约束”。一是体制性约束。一方面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相对综合的协调管理机制,来充分发挥物流组织协调的功能,另一方面现有的传统体制又造成条块分割,难以协调,形成了对现代物流发展的约束。二是市场发育不成熟。存在地方保护、暗箱操作、恶性竞争等问题,行业诚信体制不健全。三是物流基础工作仍然薄弱,标准化、信息化跟不上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六)物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省的物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国际跨国物流公司已纷纷进入四川,一方面,这些入川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这些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强大资本实力、全球化的网络、先进的管理方式和信息化程度对我省本地的物流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
(一)主要目标。根据《四川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0年,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构筑以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网络技术为先导的物流信息平台、规模仓储和智能化管理为主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建立快捷、高效、方便、经济合理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积极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产业较快发展,使四川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
到2010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960亿元,年均增长11%;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3个百分点,达到18%;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集群和5-10户国内知名的物流企业; 建成5-10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物流园区。
(二)空间布局。“十一五”期间,四川现代物流发展的空间布局是:构建一个体系、打造三大通道、发展三大区域、建设四级节点城市,形成六大物流中心。
——构建以成都市为中心,物流量大的交通枢纽城市为次中心、其他大中城市为节点、县城为支点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打造成(渝)、内宜线物流大通道、成绵广线物流大通道和成昆线物流大通道,形成向东、向北、向南铁、公、水沿线区域物流大发展的三大物流通道。改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同时,加强川东(达州)沿陕西、湖北出川和川南,沿贵州出川等物流通道建设。
——发展三大物流区域。根据交通条件、地理区位、物流聚集辐射程度以及“十一五”全省五大经济区的布局,发展成都、川南、川东北三大物流区域,最终形成地区协调发展、各有侧重的物流格局。
—— 建设四级物流节点城市。按照全国和全省物流区域的总体布局,以适应区域物流市场发展的需要,建设四级物流节点城市。
一级物流节点城市。根据全国物流区域的布局,以及成都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具有较强的物流发展基础,确定成都市为全省一级物流节点城市。
二级物流节点城市。根据交通条件、地理区位、物流量等因素,结合全省物流通道建设和物流区域建设,确定攀枝花、绵阳、南充、宜宾、泸州、乐山、遂宁、广元、达州等城市为全省二级物流节点城市。
三级物流节点城市。以完善全省二级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组织,形成合理的城市群物流系统为基本原则,确定自贡、德阳、内江、广安、巴中、眉山、资阳、雅安、西昌、康定、马尔康等城市为三级物流节点城市。
四级物流节点城市。为加快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县城作为城市联系农村的桥梁作用,将县城作为全省物流网络的终端节点城市,支撑全省物流网络体系。县级市与有条件的县城应先行发展。
—— 促成六大物流中心的形成。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条件,加大重点物流节点城市的建设,促成成都、宜宾—泸州、绵阳—广元、攀枝花、南充—遂宁、达州六大物流中心的形成。
三、主要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组织协调。为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协调,省政府已建立了“四川省现代物流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充分发挥物流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研究协调全省物流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
(二)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物流业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可以减免相关税收(所得税减按15%征收),合理确定营业税计征基数。对列入规划的物流集中发展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的土地供应,政府应优先考虑;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报经政府批准后可用于物流项目建设。对列入规划的省市重点物流信息化项目,可以作为科技产业化项目申报国家产业化资金支持。在运输体系的设施建设中,加大对货运体系和货运市场设施的投入,支持多轴大吨位运输工具和集装箱的使用。
(三)抓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优先整合利用、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将增加投入;经营性设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实现企业化经营。采取积极措施,提高重点物流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组织化水平。开展对青藏铁路通车后对四川物流业发展的作用等物流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促进四川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快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改善我省投资环境。鼓励外商、外资进入我省物流领域,投资物流基础设施,参与我省物流市场竞争,建立一批对外合作物流项目,加快开放步伐,做大做强物流企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省内物流企业“走出去”,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合作,务实推进《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合作协议》的实施,用新的理论、新的方式,提升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
(五)加强物流基础性工作。一是物流标准化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提高物流的规范化和高效化。二是物流统计核算工作。全面掌握我省现代物流业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及时监测分析我省物流业发展状况,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三是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快发展物流学历教育,加强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通过不同方式和各种渠道,培育市场急需的物流人才。
(六)积极的财政金融支持。对于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除国家财政和政策性银行给予必要的投资倾斜外,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券、股票上市、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物流项目。对于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省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安排部分资金,以财政补助、资本金注入、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在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中明确一定比列用于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七)做好物流企业示范工程。选择10家规模和实力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管理、技术和服务在省内比较先进,专业物流服务市场占有率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各类物流企业,作为物流服务综合示范工程单位。选择20家物流需求较大、物流服务要求较高、物流基础工作较好、物流关联度较广,处于各行业重要地位的生产、流通企业,作为企业综合物流改造示范工程单位。
(八)推进实施行业规范。充分发挥物流协会作为政府联系物流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物流行业自律建设。实施“行业规范”,宣传推广《四川省现代物流业行业规范》该规范由省现代物流协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山上制定出的,于2006年2月正式向行业发布实施,推进四川物流企业的规范发展、诚实守信,提升整体发展水平。